羊城晚報訊 記者何偉傑、實習生林楚珍報道:“阿伯,阿婆,我們來看你。”3月16日,一群來自華南農業大學理學院的青年志願者讓原本寂靜的白雲區太和麻風康復村變得熱鬧起來(見上圖,華農志願者供圖)。自2006年成立以來,這群志願者一直堅持定期探訪太和麻風康復村,至今已有8年。
  聊天、按摩、歌舞表演、玩游戲、包餃子……50名志願者和老人齊聚康復村的小禮堂,歡笑聲、掌聲交織成一片。志願者們自帶音響、麥克風,為麻風村的老人們表演;紅十字會服務隊的成員分組,敲開每一戶老人的宿舍,幫他們按摩,老人不禁連連稱贊“有專業水平”。
  這些志願者雖然絕大部分是大一、大二的學生,探訪經驗卻十分豐富。“志願者和老人交談時,除非老人主動提起,一般不涉及老人的家庭生活。”在活動的策劃書中,如何和老人相處的註意事項都被細心提出。在來的車上,負責人也是反覆叮囑,唯恐志願者的言行有不妥之處。
  2010年,華農學子陳蒞三進湛江麻風康復村,拍攝紀錄片《被忘記的生命》,呼籲人們關懷麻風康復者。然而,“人們對麻風病充滿恐懼,誤解使絕大多數人對他們產生歧視和畏懼,麻風村成為與世隔絕和讓人恐懼的地方。”負責人殷同學說。在學校,他們已經多次舉行宣傳活動,嘗試讓同學們消除對麻風康復者的誤解,但要讓麻風村康復者徹底被社會接受,還要走相當長的路。
  一度被外界“妖魔化”的康復村山林環繞,鳥鳴聲到處可聞。村裡有四五棟兩層高的半舊樓房,走廊曬著一排排大蒜,屋前屋後都被闢為菜田,種植荷蘭豆、花生、馬鈴薯等。76歲的黃伯在這裡已經生活了近三十年,打理田地是他日常最大的消遣。
  生活在這裡的人,雖然沒有來自大城市的壓力,但面臨著孤獨和無助。徐婆婆來康復村兩年多,據她說,當年和她一起來這裡的從化老人有十幾名,“他們走的走,死的死,剩下不到幾個,外面很多人也不敢接觸我們”。對於老人生活的寂寞,志願者們深有感觸,“雖然我們經費有限,但會堅持定期來看望他們。”一名志願者表示。
  何偉傑、林楚珍  (原標題:“我們會堅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pirqb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